語言的運用是講師與學員之間交流的橋梁。培訓講師在培訓教學中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離不開語言表達這個有力的手段。
首先,要掌握發聲的技巧。
每次演講一般都持續很長時間,所以演講者如果沒有科學的發聲方法就很容易搞得自己最后聲音沙啞,有氣無力。所以,學習科學的發聲方法是演講者最基本的訓練。具體來說,發聲時需要注意保護自己,運用腹式呼吸,降低聲帶的受力。人通過聲帶振動來發出聲音。當聲帶過長時間高強度振動時,血管就會大量充血,導致聲帶病變,比如產生聲帶小結。當人站立時,吸氣時腹部收縮,吐氣時腹部擴張;而當人處于最自然平躺狀態下,則是吸氣時擴張;呼氣時收縮。其中,第二種呼吸方式是科學的呼吸法,即腹式呼吸。它能夠降低聲帶的用力點,從而給聲帶更多的支持,這樣聲帶就不至于太過疲勞。
其次,要運用好聲調。
最容易讓聽眾接受的聲調是中音,而不是高音或低音。這是因為:整個中音區非常平穩,人們的聽覺更能有效接受;而高音容易刺耳,低音則讓聽眾感覺費力,容易分神。所以演講者在演講時一定要盡量保持自己的聲音處于中音段。
最后,還要注意語音、語速、以及注意表達的變化。
在演講中,語言的速度根據語言的情節來變化,忽快忽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從而達到一種錯落有致的效果。演講的音量把握有個原則:要讓所有在場的聽眾都能夠輕松地聽到自己的聲音,而不是很費力氣才能聽到。當會場有話筒時,就盡量使用話筒。演講還要必須注意表達的變化,即抑揚頓挫,掌握好表達的節奏。
以上這些技巧的掌握和運用,對講師來說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必須要在平時勤加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培訓講師。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